時間:2025-06-20來源:
關于老年助餐服務工作情況的視察報告
——2025年6月18日在漯河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聯動監督視察調研組
市人大常委會:
按照省人大常委會統一部署和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3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耀軍帶領市人大常委會聯動監督視察調研組對全市老年助餐服務工作開展視察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聯動監督工作開展情況
(一)精心謀劃,聯動推進
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老年助餐服務聯動監督工作,召開主任會議,研究審定聯動監督實施方案,李思杰主任對該項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思杰任組長,副主任劉耀軍任副組長的聯動監督領導小組,同時成立了聯動監督視察調研組。此項工作開展以來,市人大常委會社會建設工委積極主動對接省人大社會建設委,精準把握聯動監督工作要求。秉持“全覆蓋調研、精準化把脈”原則,市人大常委會聯動監督視察調研組深入全市五個縣區及市屬功能區實地走訪察看,全面了解我市老年助餐服務工作開展情況。各縣區人大常委會迅速響應,組織代表深入基層一線,扎實開展調研工作。市、縣(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融入、履職盡責,建立起“人大主導、部門協同、代表參與”的聯動機制,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監督合力。
(二)多措并舉,匯聚民意
創新開展“聚民意暖民心辦好助老‘食’事”主題活動,組織全市各級人大代表全程參與,特別邀請市八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提出養老方面建議的10名領銜代表參與聯動監督。拓寬民意征集渠道,線下依托人大代表聯絡站等陣地聯系群眾,了解群眾意愿;線上通過小程序數字化平臺發起問卷調查,共有1456人次參與。全市各級人大組織召開不同形式的座談會,聽取民政、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工作匯報,掌握老年助餐政策落實、設施建設及資金保障等情況;與運營主體、社區工作者、老年用餐群體面對面交流,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
(三)靶向施策,務求實效
開展老年助餐服務政策專題培訓,邀請行業專家深入剖析政策要點與監管重點,提升代表調研的精準度。調研組赴廣西、貴州等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地區考察學習,實地觀摩當地助餐模式,督促民政部門學習外地經驗做法,為提升我市老年助餐服務工作提供實踐參考。堅持問題導向,綜合運用走訪座談、查閱資料、實地察看等方式,找準找實問題,把“邊監督、邊反饋、邊整改、邊提高”貫穿始終,發現問題及時交辦,督促政府部門改進落實,切實把“問題清單”轉化為改進工作的“成績清單”。我市老年助餐服務聯動監督工作的相關經驗做法于5月16日在《河南法制報》刊發,3篇相關新聞稿件在省人大網站發布。
二、老年助餐工作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深入貫徹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老年助餐服務納入民生實事項目重點推進,積極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均衡、便利實惠、安全可靠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一)助餐機制逐步建立
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多次召開全市老年助餐服務工作推進會,研究部署老年助餐服務工作。根據上級精神及漯河實際,出臺《漯河市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實施方案》,制定《漯河市老年助餐服務建設指引》《漯河市老年助餐服務質量監管工作指引》《漯河市老年助餐服務規范》(“兩指引一規范”)等文件,為全市老年助餐服務工作提供政策支撐。
(二)設施布局初步構建
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老年助餐點197個,依托現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鄉鎮敬老院、大眾餐館等場所合理嵌入助餐點,實現“全市40%的城鎮社區和10%的行政村覆蓋老年助餐服務,每個街道(鄉鎮)都有1個能夠提供配餐服務的老年食堂”的目標任務。統籌523.2萬元補助資金,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超800萬元,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模式,吸引23家餐飲企業加入助餐服務體系。為74個助餐機構配備適老化餐桌782張、適老化餐椅3108張等共計29個品類5557件設施設備。
(三)多元模式驅動服務
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引導各縣區挖掘優質助餐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如以臨潁縣雙樓村康樂愛心食堂為典型,鼓勵農村老年助餐工作因村施策、探索便利實惠的老年助餐服務機制。堅持資源整合與改造升級并重,發揮市場機制優勢,采用雙線推進模式,不斷完善助餐網絡,擴大服務覆蓋面。推行“公建民營”“公建公營”“社會化運營”多元模式,吸引紅百糧、德祐聚等知名品牌及養老機構參與,構建“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籌資機制,降低成本,形成可復制推廣經驗,進一步擴大老年助餐服務覆蓋面。
三、存在問題
(一)服務供給不夠精準?
老年助餐服務在資源布局、供需匹配和餐食供給方面存在短板。資源布局上,助餐服務存在覆蓋盲區,部分助餐點位選址未充分考量老年群體分布,部分失能、獨居老人難以便捷獲取服務。需求統計層面,對老年助餐人數、就餐習慣及價格承受能力缺乏全面摸底,服務供給與實際需求脫節,精準化程度不足。餐食供應方面,菜品較為單一,多依賴快餐類餐飲機構,既無法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口味偏好,也缺乏針對慢性病、高齡等特殊健康狀況的老年人營養餐食設計。
(二)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老年助餐服務兼具半商業半公益屬性,當前助餐服務中,除省級安排的財政補助資金外,其他資金來源渠道匱乏。城區助餐機構在運營過程中面臨人員短缺、客流不穩、利潤微薄等困境,可持續運營后勁不足。農村助餐工作多依賴政策支持和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投入,相較城區面臨更大的可持續發展挑戰。當前老年助餐服務運營模式多局限于傳統堂食形式,缺乏創新,難以適應市場變化及老年人多樣化的用餐需求。
(三)監督管理仍需加強?
老年助餐服務缺乏涵蓋全流程的標準化制度,食品安全監管不足,部分助餐點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僅停留在紙面,食品采購溯源、食品留樣、餐具消毒等關鍵環節執行不到位。多部門協同監管機制不健全,“兩指引一規范”等政策文件落實不到位,缺乏常態化、制度化的聯合監管機制,尚未形成協同高效的監管合力。
(四)政策宣傳力度不大
宣傳方式單一且內容缺乏吸引力和針對性,農村地區主要依靠村干部口頭通知,城區宣傳內容未圍繞政策解讀、服務細則及點位分布等核心要素展開,老年群體對助餐服務的認知深度不足。典型經驗的推廣存有短板,尚未建立系統化的優秀案例挖掘與傳播機制,未能充分發揮典型示范的引領作用,難以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對助餐服務的推廣進程形成制約。
四、意見建議??
(一)強化統籌協調,精準組織實施?
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和基層組織作用,開展全域摸排,全面掌握60周歲以上老年人的助餐需求,重點關注高齡、空巢、失能、半失能等特殊老年群體就餐情況。完善提升已建成助餐點位服務功能,科學布局新增助餐服務點位,逐步擴大助餐覆蓋面。建立老年人飲食需求動態數據庫,實時更新助餐意愿變化情況,提供精準供餐。?
(二)創新運營模式,增強發展動能
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通過“向上爭、向外引、向內聚”方式強化資金保障。積極引導中央廚房、連鎖餐飲企業等市場主體參與老年助餐服務,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物業服務企業開展助餐服務。搭建線上服務系統,豐富送餐模式,提升服務便捷水平。支持助餐企業研發適老化菜品、低糖低鹽食品等特色產品,滿足老年群體健康需求。深化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探索“助餐+農產品銷售”“助餐+康養體驗”等跨界模式,促進助餐服務與鄉村振興、健康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三)完善監管機制,筑牢安全底線
建立覆蓋全流程的老年助餐服務管理制度,嚴格實施助餐點位備案管理。落實多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加強老年助餐運營、服務和安全的監督檢查,指導老年助餐點位完善安全保障、監督考核、應急處置、責任追究等制度。組織供餐工作人員開展食品安全、服務規范等專題培訓,提升其專業素養。組建老年助餐服務觀察員隊伍,廣泛吸納社區居民、媒體代表等參與監督,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四)深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創新宣傳形式,針對老年群體信息接收習慣,加強助餐地理位置、服務項目及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提升老年助餐服務的社會知曉率。充分發揮助餐服務示范單位與先進個人的示范引領作用,激發更多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熱情,營造全民關注、支持老年助餐服務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