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28來源: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為切實解決老年人“吃飯難”問題,臨潁縣新城街道人大工委緊扣民生需求,充分發揮監督職能與橋梁紐帶作用,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提質增效,通過整合資源、凝聚合力、創新模式,讓轄區老年人樂享“舌尖上的幸福”。目前,街道已建成10個助餐點,形成覆蓋多元群體的助餐服務體系。
一、人大監督賦能,建強助餐服務陣地
在新城街道人大工委的推動下,街道立足民生痛點,靶向施策破解老年助餐難題。一是統籌資源建機制。人大工委組織代表深入調研,推動街道盤活人民路門面房資源,建成“公益大食堂”,通過“政府補貼+商戶運營”模式,向困難老人發放專屬就餐卡,累計惠及貧困戶、高齡黨員等特殊群體超千人次。二是強化監督保質量。人大代表定期開展助餐點巡查,每季度組織老人代表評議食材質量與服務水平,督促商戶優化菜品、提升衛生標準,確保“助餐”更“助優”。
二、代表聚力牽頭,深化公益服務內涵
人大工委充分發揮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優勢,聯動多方力量拓展助餐服務深度。一是搭建愛心平臺。人大代表牽頭協調街道、社區與臨潁陽光公益志愿者協會簽訂三方共建協議,推動“粥暖潁城”公益活動常態化。500余名志愿者中,人大代表化身“宣傳員”“協調員”,帶動退休干部、教師等愛心人士參與,累計為環衛工、孤寡老人等群體提供免費早餐超萬余人次。二是培育服務品牌。人大代表建議將陽光公益黨支部打造成黨建引領公益的示范點,其經驗獲評“全省百家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觀摩點”,以榜樣力量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助老服務。
三、聚焦民意短板,推動服務精準升級
針對老年人多樣化需求,人大工委通過“代表進社區”收集意見建議,推動助餐服務從“有保障”向“高品質”轉型。例如,在育才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人大代表建議街道通過補貼水電、配備助餐設備等方式降低運營成本,使日均助餐人數達100余人,成為老年人“家門口的食堂”。此外,代表們還重點關注空巢、失能老人需求,推動探索“送餐上門”等個性化服務,讓關懷直達“最需要處”。
監督為民,步履不停。“老年助餐既是‘關鍵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新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曉勇表示,下一步將聚焦居家空巢老人服務、多樣化就餐需求等短板,組織代表持續開展督導調研,推動完善“助餐+送餐”“公益+市場”等模式,同時倡導更多人大代表化身“助老志愿者”,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讓老年助餐服務更有溫度、更可持續。
民聲呼應處,自有擔當時。新城街道人大工委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進老年助餐服務,讓人大監督與民生福祉同頻共振,繪就“老有善養”的幸福圖景。